听!不寻常的路!
用文字和声音温暖你的周五
配乐赏味|效果更佳
文字来源|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音频来源|邓柄台
我是一个手艺人,从事发绣创作研究 27 年了。
我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今温州大学)美术系,留校进入温州市发绣研究所工作。我非常感恩母校对我的培养,非常努力学习发绣。刚开始学习时,粗大的手指拿着一枚似有若无的绣花针在缎地上塑造形象是非常困难的,在施针度线中难以把握眼脑手的和谐配合,左手食指指肚被针尖刺得跟蜂窝似的。每次去学校医务室,不用开口,医生就知道我的来意,拿出10个“创可贴”给我。就这样,我在两年时间里,基本掌握了温州发绣技法。回想起学手艺的日子,我也有过不寻常的心路历程,在世俗人的眼里,刺绣是女红,一个大老爷们坐在那里操针弄线,是没有出息的。当时不敢告诉家人,生怕家人反对,在强烈的思想斗争中,我曾经几次想放弃转行搞教学,幸而得到一位资深手工艺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我开始静下心来做作品,之后参加展览获得了大奖,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可,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家里人通过其它渠道得知我在搞发绣,而且作品作为国礼送给外国总统,还到国外去展览,是又惊又喜、引以为豪。后来我又加入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协会领导的引导和关心下,为发绣艺术奋斗的决心更加坚定。
作为手工艺人,创作是我的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每一件作品都是花很大的心思去做,一件作品一个故事。
有一天,上海复旦附中有一位老师给我打来电话,想让我为她创作一幅结婚用的发绣作品,没过几天就收到从上海寄来的头发。既然答应了就要付诸行动,可是思考了好几天还没想出合适的内容。一天清晨被窗外的鸟鸣吵醒,走到客厅发现窗外的树枝上停落一对神态放松悠闲的白头翁,我看到这一场景,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要的题材内容吗!赶紧拿起相机,正要拍照,鸟却飞走了。心情有些沮丧,只能凭着当时印象默写了几幅小构图。由于平时见到的鸟都是远距离的,画的时候细节就很难,于是去买了一个长焦镜头,一有时间就等在窗边“抓拍”。在一个双休日早上,我又等在窗边,正好有一盆海棠花遮挡住我。这是我最兴奋的一天,我刚到窗边静下来,一对白头翁就落到离窗较近的树枝上,我屏住呼吸,迅速按下快门,拍下了!照片冲洗出来后,有几个动态符合我的构图要求,我很快就把小稿放大,以圆形构图呈现画面。稿子拿到办公室请同事帮我看看,一位同事指出,人家结婚喜庆,你这个画面的树枝光秃秃的。一句话启发了我,我立刻修改,但都不满意,没有感觉,干脆不画了,先去吃午饭。也巧,当我经过学校图书馆东边的竹林时,一对白头翁因受惊飞出竹林,见此情景,我一下子就醒悟了,竹子、白头翁,“祝新人白头偕老”,有了!我匆忙吃完饭,到现场写生。确定绣稿后,经过一个半月的精心绣制,《白头偕老》诞生了。
还有一次,接到来自温州籍荷兰华侨的电话,说是请我绣一幅荷兰国王发绣肖像(《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寄给我很多照片和生平简介。根据这些资料我花了很多时间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创作,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绣制,一幅国王肖像绣成了。老华侨在肖像交接时颇为感激,并赞叹我们民族的发绣真了不起。
从以上的例子可见,作品创作是把客观对象提炼成审美意象,再通过物质媒介物化为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作品,也就是我们以审美的眼光在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出老百姓喜欢的文艺作品,为他们所接受和喜爱,我们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深入生活采风是为艺术创作积累生活素材的必要方式。手工艺人只有走进人民的火热实践之中,才能有切身的体验,直接感受到现场的氛围、气势和真实情况,了解具体细节及事物特征,为创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有一次到国外采风,随团去阿联酋文化交流,我与一位团友搭乘一位外国朋友的沙漠车到沙漠腹地采风,发现远处沙丘弧线上有一群野骆驼,我们借着沙丘的起伏作掩护,猫着腰慢慢向目标移步,野骆驼意识到有危险,警惕地抬头,一头个头大的站着注视着我们,其它的骆驼都往沙漠深处撤离,司机朋友介绍,这头个头大的是公骆驼,其他它都是它的妻妾子女,骆驼也有它们的社会伦理制度。骆驼的生命品格使它们能够完全适应严重缺水缺食物的恶劣环境。因为被骆驼的生命精神所震撼,所以我创作的作品命名为《生命颂歌》。
有一次,在云南昆明,去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深入到村寨,了解风土人情,获取了大量生活素材,创作了发绣作品《渴望》。
还有一次,我到温州泰顺廊桥采风,被山村的纯朴和美好深深地吸引,被廊桥的迷人风姿震撼,于是就创作了发绣作品《丝语廊桥》。
这些经历使我懂得,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得到具体的体验,才能受到感动和震撼,了解得越具体,对创作越有价值,才能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成果体现到文艺创作和活动中。
资料来源:浙江省文联
责任编辑:张雨鸣 王徐杰
审稿:阮丹妮
终审:翁浩